發布時間:2023-03-17 22:30:01源自:http://www.borgsam.top作者 :說說控閱讀(300)
王陽明 立功、立德、立言三不朽
 
《蔽月山房》
 
山近月遠覺月小,
便道此山大于月。
若有人眼大如天,
當見山高月更闊。
 
山離我近,
月亮離我遠,
于是覺得山比月大。
 
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眼界足夠寬廣,他就會發現,和山相比,其實月亮更龐大。
 
眼睛、耳朵都會欺騙你,要想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是很難的。
 
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蒙蔽,就得&ldquo眼大如天&rdquo,開闊自己的視野,開放自己的思想。
 
站得更高,思想的層次越高,才越不會被眼前的事情蒙蔽。
 
 
 
《王門四句教》
 
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。
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 
萬物共生共存,天地本沒有善惡之心。
 
就像莊稼和雜草,本是一般無二的生物,天地沒有偏袒誰,也沒有厭惡誰。人心本來也是如此,無善無惡。
 
但是,人要吃糧食,自然希望莊稼長的好,于是就有了善惡之分,鏟除雜草,呵護莊稼。
 
我們天生看到別人恃強凌弱就會義憤填膺,這份天然的、自動產生的念頭就是我們的良知。
 
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直覺判斷,卻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。
 
但是人內心的良知總是受到外物的干擾,被貪念、欲望遮蔽,被社會的風氣帶偏。
 
所以,要付諸實踐,格物致知。心學不是懸空的,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,常在事上磨煉,才是它最好的歸宿。
 
 
 
《答人問道》
 
饑來吃飯倦來眠,只此修行玄更玄。
說與世人渾不信,卻從身外覓神仙。
 
人間難得是平常,做好平常的小事,餓了吃飯、困了睡覺,專注當下,不胡思亂想,就是修行。
 
可惜世人總以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,總是在外面找來找去。其實,回到自身,專注當下,做好平常事,就足夠了。
 
&ldquo饑來吃飯倦來眠&rdquo來源于禪宗故事,最早見于孫懶瓚和尚的《樂道歌》,其歌有云&ldquo 饑來即吃飯,睡來即臥眠&rdquo。
 
 
 
《詠良知四首示諸生》
 
人人自有定盤針,萬化根源總在心。
卻笑從前顛倒見,枝枝葉葉外頭尋。
 
每個人都有一個定盤針,指引著自己前行的方向,這就是人內心的良知。
 
無論學識如何、地位如何,自始至終,所有的取舍抉擇都源于自己的內心。
 
可是人們卻把這一切顛倒了,以為決定這一切的都是外物。
 
只要祛除內心的雜念,內心的良知自然顯現,往外追尋,不過是緣木求魚。
 
 
 
《贈陽伯》
 
陽伯即伯陽,伯陽竟安在?
大道即人心,萬古未嘗改。
長生在求仁,金丹非外待。
謬矣三十年,于今吾始悔。
 
陽伯是東漢注明的煉丹理論家,古人煉丹以養生,王陽明中年以后,對此嗤之以鼻。他認為大道就是人心,自古以來就沒變過。
 
至于求仙問道、煉丹吃藥,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。修心行善,才是最好的養生之道。
 
 
 
《書汪進之太極巖》
 
始信心非明鏡臺,須知明鏡亦塵埃。
人人有個圓圈在,莫向蒲團坐死灰。
 
人的心靈不是光潔的明鏡,縱然是明鏡也會沾染塵埃。每個人內心都有良知,但是人的欲望會讓良知蒙塵。
 
不要為了假的修行而蹉跎生命。人的一生,要持續不斷,努力克服心中的私欲、貪念,要在實踐中保持內心的良知。
 
 
 
《示諸生》
 
爾身各各自天真,不問求人更問人。
但致良知成德業,謾從故紙費精神。
乾坤是易原非盡,心性何形得有塵?
莫道先生學禪語,此言端的為君陳。
 
每個人內心都有良知,只要發揮出自己的良知,就可以成就德業,何必外求書籍、旁人。
 
體悟本心,而不是在古書中搜尋,不但浪費精力,還白白丟了清明的本心。
 
 
 
《中秋》
 
去年中秋陰復晴,今年中秋陰復陰。
百年好景不多遇,況乃白發相侵尋。
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團圓永無缺。
山河大地擁情輝,賞心何必中秋節。
 
天上的月亮陰晴圓缺沒有定數,一生之中,能見到光明的滿月實在是少之又少。但是實際上,月亮從未有缺,不過是被云層遮蔽了。
 
人心中也有這樣一個月亮,只要心中之月光明圓滿,不被欲望遮蔽,任它花開花落,任它陰晴圓缺,心中自有無限光明、圓滿與富足。
 
 
 
《啾啾吟》
 
智者不惑仁不憂,君胡戚戚眉雙愁?
信步行來皆坦道,憑天判下非人謀。
 
智者不惑,仁者不憂,君子怎么能患得患失呢?我只管傳播自己的學說,走自己的路,成敗就交給上天了,隨后世如何評說吧。
 
人生在世,總有毀譽傍身。眾口難調,若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,豈非寸步難行?
 
只要立定腳跟,踏踏實實地去做,不違本心,不負初心,就足夠了。
歡迎分享轉載→ 詩詞 | 讀懂王陽明10首詩領悟心學10種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