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2-04-05 17:30:01源自:http://www.borgsam.top作者 :說說控閱讀(1145)
 
作者:洞見·安娜貝蘇
生活越是浮躁,越應靜心讀讀楊絳先生。
2016年5月25日,105歲高齡的楊絳先生辭世。
世間依舊熱鬧如許,先生輕輕轉身離去。
正如她筆下的文字,無聲處存悲喜,絢爛中有從容。
她的每一句名言,都是歷經生活風霜之后最通透的感悟,看似簡單,實則不凡。
讀懂楊絳留給世人的6句話,便對人間之事多了然幾分。
01
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,
階下有人在仰望你,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,
你抬頭自卑,低頭自得,
唯有平視,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。
世人都尊稱楊絳&ldquo老師&rdquo、&ldquo先生&rdquo,她卻處處低調,待人和善真誠。
她將來看望她的每一個人當做朋友,以禮相待,也拒絕以她名義進行的任何炒作。
在她的認知里,她并非名人,只是一個文字工作者。
這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。
聽過一句話說,人這一生,最難的是看清自己。
年輕氣盛時,我們往往在身居高位時,容易自得,身處卑微時,又艷羨他人的奪目光彩。
待到被歲月賦予閱歷,看過世態人情方才明白:
一個人最智慧的覺悟,是保持對自己清醒的認知,不被一時風光遮望眼,也不為一時得失累于心。
人生,無非是一個拾級而上的過程,需要不斷校準自己所處的位置。
于漫長歲月中獨自前行,修得內心的從容與淡定。
 
02
你的問題在于想得太多,讀書太少。
楊絳先生曾收到過一封讀者的來信,信中多處抱怨社會浮躁,人心難測。
楊絳看罷回他,你主要的問題,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。
楊絳從小就愛讀書,她把讀書比作&ldquo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門&rdquo。
百歲以后,她依然保持睡前閱讀的習慣。
聽過一句話說,人的認知是有限的,閱讀,是提升認知最好的方式。
沉浸在浩瀚書海中,領悟前賢的精神思想,在他人的經歷中洞見真相。
人生之煩惱,自然逐漸明朗。
很喜歡這么一段話:
&ldquo讀書多了,容顏自然改變。
 
許多時候,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,不復記憶,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。
 
在氣質里,在談吐上,在胸襟的無涯。&rdquo
讀書,是重塑自己的過程。
你看過的每一行字,每一本書,都在時光流轉中給予你無聲的滋養。
閱讀,豐盛你的內心,堅定你的意志,讓你迷茫時找到方向,于人世苦海得到救贖。
 
03
人要成長,必有原因,
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倍于普通人。
不同程度的放縱,必積不同程度的惡劣
不同程度的鍛煉,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績。
楊絳先生年輕的時候,在文研所工作,因為得罪過領導,遭受過一些不公正的待遇。
她卻依然處變不驚,只專心讀自己的書,做自己的學問,以日拱一卒的心態打磨自己的作品。
翻譯《吉爾·布拉斯》時,她曾為了一個注釋,將古希臘&ldquo醫學之父&rdquo希波克拉底的《古醫學》全書讀完。
《堂吉訶德》共有八冊,在她翻譯到第七冊時,譯稿被紅衛兵沒收,還回來時,她覺得內容接不上,又重頭開始譯起。
最終,47萬字的《吉爾·布拉斯》,一經刊出,就獲得一致贊賞。
而《堂吉訶德》,也成為迄今為止最好的譯本。
眾人艷羨她的成就,卻不知她熬過了多少枯燈靜坐的黑夜。
正如她自己所說:&ldquo不同程度的鍛煉,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績。&rdquo
一個人的成長,必定是從撕心裂肺的痛楚中淬煉而來,從精益求精的磨練中鍛造而來。
人生,其實是很公平的,在哪里付出,就在哪里得到,在哪里打磨,就在哪里閃耀。
《法華經》里講,功不唐捐。
你把時間花在哪里,你的成就就在哪里。
時光不負有心人,等你埋頭走了很長的路,抬頭時就可看見滿天星辰。
 
04
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,
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,
百不稱心,才能養成堅韌的性格。
特殊時期,錢鐘書和楊絳忽而變成了&ldquo牛鬼蛇神&rdquo,被下放到偏遠的農村。
她被派去掃廁所。
她帶去鏟子、刀子,去污粉、肥皂,還有竹筷和布條做了一個小拖把。
不出10天,臭氣熏天的廁所被她打掃得煥然一新,她還把便池擦得一塵不染,閑時就坐在上面掏出書來看。
1969年,他們又被下放至干校接受改造,楊絳被派去看管菜園。
她利用那些時間,繼續看書寫東西,同伴回憶那時候的她,&ldquo你看不出她憂郁或悲憤,總是笑嘻嘻的。&rdquo
后來,楊絳在書中,寫下那段艱難時期的點點滴滴,言辭之間,全無怨恨,只有溫暖和良善。
她說:&ldquo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,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,不同程度的效益。好比香料,搗得愈碎,磨得越細,香得愈濃烈。&rdquo
越是艱難處,越是修心時。
苦難,令你輾轉反側、心生絕望,但絕望之處又有生機,讓你于困苦中修煉出智慧。
 
05
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,
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,
人間也沒有永遠。
寫下《我們仨》之時,只剩她一人浮沉俗世。
女兒和先生相繼離世后,她時常做很長的夢,夢里對深愛之人沒完沒了地相送。
但她畢竟知道,人去了,自己存于世間,終究還要繼續活。
&ldquo我得留在人間,打掃現場,盡我應盡的責任。&rdquo
悲痛之余,她依舊伏案疾書,整理錢老的舊稿,將近百歲高齡時,還在出版著作。
她在《將飲茶》里寫:
&ldquo常言彩云易散,烏云也何嘗能永遠占領天空。
 
烏云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,可是停留在我記憶里不易磨滅的,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。&rdquo
人生,風雨有時,晴空有時。
快樂總是夾雜著憂愁,幸??偸前殡S著悲傷。
在這個平靜的世界里,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。
一切經歷,皆為過往,一切未來,皆是虛妄。
無論困苦憂愁,應當記住生命里那些明亮溫暖的日子,帶著期許,靜靜度過余生。
生活好的壞的,都無從選擇,物來順應,才能無愧于心。
 
06
我和誰都不爭,和誰爭我都不屑,
簡樸的生活,
高貴的靈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。
早年間,楊絳在翻譯詩人蘭德的詩時,被這樣一句話打動:
&ldquo我和誰都不爭,和誰爭我都不屑。&rdquo
她這一生,都在踐行&ldquo不爭&rdquo這兩個字。
2004年,《楊絳文集》出版。
出版社準備籌劃作品研討會,楊絳卻說:
&ldquo賣書不是我的事,我只是一滴清水,不是肥皂水,不能吹泡泡。&rdquo
于物質,她淡泊名利,只專心于學術,只關心讀者,不討好市場。
于生活,她簡單樸素,衣著并不名貴,卻極為得體,房間里從沒有名貴的擺設,只有舊式的柜子,和滿屋的書香。
在平淡的流年中,她專心篤定地扶持著自家院子,在困頓的日子里,她于幽暗中堅守內心。
這樣的專注自持,勝過萬千浮華。
聽過一句話說,一個人最好的生活,是生活極簡,靈魂豐盈。
生活簡單,不為俗世所累,反而能保其天真,成其自然,把自己渡往想去的彼岸。
以清凈之心看世界,用簡單心境看人生,輕輕走過歲月,不沾染一絲風塵。
▽
世間之事,林林總總,紛繁復雜。
每當心緒困擾之際,便特別懷念楊絳先生。
她學貫中西,卻淡泊名利一生幽暗曲折,卻又于困頓中堅守內心。
其有趣的人生、堅韌的心智,留給世人參悟生活的范本。
正如有一段話說:&ldquo對于楊絳先生而言,幸與不幸是一條扁擔,而扁擔兩頭的框里,放的其實是豐富的人生。&rdquo
點個贊吧,生活越是浮躁,越應靜心讀讀楊絳先生。
在世間滾滾紅塵之中,她的智慧與哲思,熠熠生輝。
歡迎分享轉載→ 楊絳留給世人的6句話 讀懂受益終身